莫辞盏酒十分劝,只恐风花一片飞。
况是清明好天气,不妨游衍莫忘归。
对于中医养生来说,清明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气。中医认为,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,人应四时,春季万物生长,人体也是如此。
在中医眼中“清”是指:心要清、意识要清、身要清,达到心、意、身三清;“明”包括两明:一是眼要明,二是心要明。生理上,中医认为,春季是机体生长的重要时期,清明时节春游踏青祭祀必将舒筋活络,助阳气生发,顺应肝脏升发、条达之性,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,增强心肺功能,帮助人们去除体内积滞,疏泄气机,调节中枢神经系统。
起居养生,早睡早起
春季,我们应当遵循早睡早起的自然规律。特别是那些习惯熬夜的年轻人,需要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。务必在辰时(早上7:00至9:00)起床,因为这个时间段是阳明胃经活跃的时刻。早起活动,呼吸新鲜空气,伸展身体,有助于促进体内阳气的生发。若长期赖床,阳气无法顺畅升发,郁积体内,久而久之可能化为内火,扰乱心肺和大脑,导致头晕、头痛、口干舌燥、心烦意乱、视力模糊等症状。对于偏好肉食的年轻人来说,内火更盛,还可能引发痤疮、面色暗沉、近视度数加深等问题。此外,建议大家保证子午觉的质量,即在中午11:00至13:00间小憩片刻,以及在晚上23:00至01:00前确保入睡。这样有助于肝气的顺畅升发,预防春困的发生。
养肝护阳,保持心情乐观
清明节前后,气温还不够稳定,北方地区昼夜温差大,并且多风干燥,很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,影响人体免疫力。而南方雨水增多,气候潮湿,容易影响脾胃功能,令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。
此外,因为春时肝气最足、肝火最旺,人最容易生气发火,怒则伤肝,肝气上逆则易引起高血压、脑中风等病变。这就需要我们尽量少发脾气,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。
清明三月节坐功图
●治病:腰肾肠胃虚邪积滞,耳前热,苦寒,耳聋,嗌痛,颈痛不可回顾,肩拔臑折,腰软,肘臂诸痛。
●坐功:每日丑寅时,正坐,换手左右如引硬弓,各七八度,叩齿,纳清吐浊,咽液各三。
●动作说明:
●预备式:盘坐,双目平视,呼吸自然。双手握空拳从体前抬起,升至膻中穴,左手立掌向左推出,右手握空拳向右拉开,置于右云门穴。同时头向左转,目视推出之左掌,此为左开弓式。然后双手回归于体前,头颈转正,目视前方。
●换右开弓式:双手握空拳从体前抬起,升至膻中穴,右手立掌向右推出,同时头向右转,左手握空拳向右拉开,置于左云门穴。目视推出之右掌。如此左右替换,往复行功。●收式:双手放松置于双膝,自然呼吸。
●要点:肩松沉不可耸,立掌推出,劳宫外展。
饮食清淡,少食酸来多吃甘
“药补不如食补”,春时清明节气,调养肝脏,饮食调养成其必然。唐代名医孙思邈说:“春日宜省酸,增甘,以养脾气”。
清明节气饮食有“两多一少”原则:
1.多吃“柔肝”的食物:饮食以温和清补为主,如荠菜、菠菜、山药、银耳、大枣等。
2.多吃“祛湿”的食物:可选择一些温胃祛湿的食物,如白菜、萝卜、芋头等。
3.少吃“生发”的食物:清明时节肝气旺盛时节,有慢性病者不宜进食竹笋、鸡等。海鱼、咸菜、笋、公鸡等“发物”应慎食。
清明时节,饮食上还需要遵循“非时不食”原则,就是多吃应季的蔬菜水果,如荠菜、香椿等。踏青和祭祀期间,应多喝水。另外还应注意多食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,比如蛋黄和豆类等,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。
穴位调护
肝气过旺,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,阻碍其运化机能,可造成情绪失调、气运行血不畅,从而引发各种疾病。经常敲打或按揉以下,也有很好的疏肝解郁功效。
太冲穴:在脚背上大脚趾与二脚趾结合处向脚腕方向推,推到两个骨头连接的尽头就是太冲穴,堪称人体第一大要穴。
它是肝经的火穴,通过按揉“太冲穴”,可以让人体郁结的气最大限度地冲出去。
按揉方法:仔细找到最痛的点,然后从“太冲穴”向揉到“行间穴”方向推揉,有助于将肝火泄发出去。
足三里穴: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,犊鼻穴下3寸,距胫骨前缘一横指(中指)。
长期按摩此穴,可降血脂、降低血液黏度、预防血管硬化,对脂肪肝的防治也有很大益处。每天每侧按揉30~50次,个人感觉酸胀为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