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者,终也;至者,极也。对北半球而言,终藏之气至此盛极,又一年的阳气萌茁也由此开始——太阳直射点即将从南回归线北移,白昼会逐渐延长,天光破晓的时间也会越来越早。我国有冬天“数九”的习俗,一般是从冬至日起。
“祛寒娇耳汤”
东汉时期,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,经常在大堂行医,访病施药,后毅然辞官回乡,为乡邻治病。
他回乡时正是冬季,看到很多乡亲的耳朵都冻伤,便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,支起大锅,把羊肉、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,然后将羊肉、药物捞出来切碎,用面包成耳朵样的“娇耳”,煮熟后,分给来求药的人。
人们吃了“娇耳”,喝了“祛寒汤”,浑身都暖和了,冻伤的耳朵也治好了。为了感恩张仲景,后人学着“娇耳”的样子做出了“饺子”。
饮食养生
冬至饮食当以补阳、补精、补肾为主。适当增加黑芝麻、黑豆、黑米、黑枸杞、发菜等食物摄入;不宜过食辛辣燥热、肥腻食物。
多吃一些具有补益津液作用的食物,如荸荠、藕、梨、萝卜、白菜等,以维持肾中阴阳的平衡。适当吃些坚果,种子类食物大多有补肾益精、强体御寒的作用。
人怕冷与饮食中无机盐缺少有很大关系,适当食用胡萝卜、百合、山芋、藕、大白菜、虾皮、海带、发菜等食物,可以补充无机盐。
羊肉萝卜汤
材料:羊肉250克,胡萝卜100克,党参15克,生姜5片,黄酒、精盐适量。
烹制方法:羊肉、胡萝卜洗净切大块,党参、生姜洗净,生姜拍烂。所有材料连同料酒一同放入锅中,加入约1500ml(约6碗水量)冷水,大火煮沸后,转至小火煮1个半小时,加入精盐适量即可。
功效:益气补肺,温脾暖肾。
排骨薏仁汤
配料:薏米500g,排骨500g,红枣若干,姜若干。
做法:薏米先浸泡两三个小时,排骨先焯水去白沫,放入排骨和姜片于锅中,中火煮开后,加入薏米,再次开锅后,转小火慢炖。最后加入盐油调味即可。
功效:润肺补虚、气血双补,健脾胃之气。
怀山药母鸡汤
材料:老母鸡半只、鲜铁棍怀山药、芡实、核桃、枸杞、生姜5片、盐适量。
做法:老母鸡焯水,芡实和枸杞洗净泡发,配合鲜铁棍怀山药和核桃一起下炖盅,倒入1500ml水,大火煮沸后转至小火慢炖两小时。
功效:健脾益气,补益肝肾。
日常养生
勤搓手防感冒
在寒冷的冬至时节,常搓手对健康大有裨益。人的手上有很多重要穴位,如劳宫、鱼际、合谷等。按摩刺激位于双手拇指根部隆起处的鱼际穴,可疏通经络,增强呼吸系统功能,预防感冒。
常晒背以养阳
背部是人体的阳中之阳,风寒之邪极易通过背部侵入人体而引发外感性疾病、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。冬至时节气候寒冷,在阳光充足的时候,经常晒晒后背有助于补益身体阳气。
暖双足防体寒
俗话说“寒从脚下起”,脚部一旦受寒,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,故寒冷冬至时节应格外重视脚部保暖。除了要穿着保暖性能好的鞋袜外,平时还要多活动双脚、养成泡脚的习惯。每晚睡前可以用热水泡脚20~30分钟,舒筋活络,促进气血运行。对于患冻疮的人来说,可选用麻黄、桂枝、花椒、细辛等中药煎取汁浸泡洗浴,其效甚佳。要注意饭后1小时内不宜泡脚,太饿的时候也不宜泡脚,糖尿病患者、静脉曲张患者、血栓患者、足癣等皮肤病患者需咨询专业医生是否适宜泡脚。
穴位养生
至阳穴
定位:位于背部,当后正中线上,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。
作用:穴位含义是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部阳气,故本穴为阳之极,可助脾阳除湿热,治疗黄疸、胁肋疼痛、四肢重痛。本穴位于背部,故可治疗胸背痛。
腰阳关穴
定位:俯卧,在腰部,于后正中线上,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之,约与髂嵴相平。
作用:祛寒除湿、舒筋活络。主治腰骶疼痛,下肢萎痹,月经不调,赤白带下,遗精,阳痿,便血,腰骶神经痛,坐骨神经痛,类风湿病,小儿麻痹,盆腔炎等。
关元穴
定位:位于腹部,身体前正中线,脐中下3寸。也就是从人体肚脐正下方大约四指并拢的距离。
作用:艾灸此穴有培肾固本、调节回阳的作用,治疗阳痿、早泄、月经不调、崩漏、带下、不孕等功效。
以上穴位可每日按揉3分钟或一周艾灸10分钟以起到保健作用,若需治病则建议到正规医院就诊。